【每日一地】聖母院——巴黎,法國
去年這個時候,剛好是聖母院遭火噬之時;突如其來的大火,毁掉了聖母院的尖塔和屋頂,卻幸好沒有吞沒整座建築。在此之前兩個月,我才第一次到訪巴黎、第一次來到聞名已久的巴黎聖母院;誰知才離開沒多久,聖母院就險些兒從這個世界消失。
小時候聽過《鐘樓駝俠》的故事,那大概是我對巴黎聖母院的第一印像。活像怪物的駝背敲鐘人Quasimodo,因為外表而被全城人所厭惡,因此隱居於聖母院的內。他遇上了吉卜賽女子Esmeralda,二人成為好友。但這二人都代表了社會裡的最底層,因為外表或種族而被歧視、被冤枉,甚至被殺害。聖母院在故事中雖然破敗,卻是唯一一個可以包容和保護最弱勢者的地方,是實踐上主的憐憫和慈愛的地方。
聖母院不只是一個地標,也是可觸可碰的歷史;八百年間,它與法國巴黎一同見證了人類歷史,像是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二戰淪陷,它一直保存了下來;因此當聖母院遭遇火劫,不只巴黎人和法國人,而是全世界的人都關注了。
雨果的《鐘樓駝俠》為聖母院帶來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也促成了聖母院在小說寫成十多年後的大型復修。歷史悠久的聖母院也再次成為了巴黎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在這個時代,想起巴黎,會想起羅浮宮和巴黎鐵塔,也一定會想起巴黎聖母院。
人的記憶,其實比想像中更要短,一些可見的東西消失了後,不用多久記憶便會變得模糊,然後漸漸忘記。
保留著重要的建築,正是讓人與自己的歷史有著連結;如果地標消失了,一些刻印在生活的記憶也會不知不覺地消失。放諸香港,就如香港島北一帶的填海,最早其實也不過百餘年前的事,但今天若非尚有天后廟,誰又記得原來的海岸線在哪兒?若非有維多利亞公園,又有多少人會記得以前銅鑼灣避風塘的位置?(是的,維多利亞公園前身就是銅鑼灣避風塘!)
所以要保存集體記憶﹑建立集體意識,保留歷史的建築,甚是重要。像巴黎聖母院,就是巴黎人的共同身份連結--城巿內的人會有不同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取向,未必有任何政治主場能得到所有人同意,但說到巴黎聖母院,卻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不需保護和復修,因為每個巴黎人都會認同聖母院的歷史價值,以及同意是巴黎人以至法國人的身份代表。
一個城巿,可以是靠砸大錢堆砌出來,可是沒有歷史的城巿,總令人覺得膚淺且索然無味。一個城巿之所以能存有具歷史的建築,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重視和保存記憶,也因此建立了一種共通的價值和目標,這就是一個城巿的靈魂之所在。